本来是准备继续写《JavaScript设计模式与开发实践》阅读笔记系列的,但最近看了一本书,于是想先聊聊这个书。据说这是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的小书。

书&作者

这本书的名字叫《拖拉一点也无妨》,原作名: 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: A Guide to Effective Dawdling, Lollygagging and Postponing。这本书中文副标题很有意思,“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”。2013年出版,作者约翰·佩里,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、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。 作者拖了15年写成了这本书。

然后阅读过程中并未感到作者对自己拖延症的负面情绪,作者提出的“结构化拖延法”简直就是拖延症者的福音。

佩里先生靠着这个独创的观念,被授予了2011年搞笑诺贝尔文学奖。在佩里先生看来,他自己的拖延症并不可怕,也不可耻或者可悲。他认为其他有同样症状的人们也不应该有负面情绪。那么结构化拖延法到底是什么呢?

结构化拖延法

这项了不起的策略能令拖延者们化身高效能人士,是他们因高产和善用时间而备受众人的尊重与崇拜。

作者提到罗伯特·本奇力的一篇题为《成事要诀》的专栏文章,文中写道:

“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,不管工作量有多大,他都能够完成。”

其实我现在也是在做一件我本不该做的事(现在是10:30,本该睡觉的时间),然而我现在却在奋力的想挤出一篇像样的读后感。

确实如作者所说,拖延症者并非什么事都不做,他们往往会做一些不那么重要,但却有一些用处的事情。确实这样,拖延症者并非什么事都不做,而是把重要的事放到了最后。这一点很重要。

结构化拖延法就是要将某人必须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,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,往后类推。从而使得清单后面的任务成为了避免完成前几项重任的手段。

这个观点并不是告诉大家去逃避,相反,是希望拖延症者乐观的面对他们的“毛病”。其实拖延症者并非什么事都不做。他们会去做很多其他的不那么重要但是确实有用处的事

我在要写一篇作文前,我会多次提起笔,放下笔。看看窗外,发现窗户脏了。起身去擦擦干净,发现自己的铅笔该削铅了,于是我削好了铅笔。坐着桌前,端详着空白的本子。这是我感到了饥饿,我觉得拿起手机,叫一份外卖。嗯。过了一个小时,我发现我作文还没写。但是我的窗户干净了,我的笔削好了,我的肚子也饱了。

就是这样的,拖延症者并不是碌碌无为的生活着。他们为了避免做一些更重要的事,会做更多的不那么重要,但很有用处的事。

拖延症者很积极

最后

其实我中间空了很大一段。我现在先拖着吧。我要去睡觉啦~

或许下次我会另写一篇呢。

参考

《拖拉一点也无妨: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》—— 约翰·佩里

本文作者: Roy Luo

本文链接: 拖延又何妨